在招投标和合同履行过程中,企业通常会向对方提供“履约保函”作为履行合同的担保。但很多企业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:履约保函到期后,如果合同义务尚未履行,是否仍需承担责任?是否会被索赔? 🤔
本文为您详细分析履约保函到期但未履行义务时可能面临的法律、财务风险。
一、履约保函到期=免责?错!
不少企业误以为,只要保函到期了,担保责任就自动解除。但实际上,履约保函只是担保责任的有效期,合同义务的履行仍需继续执行。如果企业未履行合同义务,受益人仍可以根据合同条款主张违约赔偿。
⚠️ 举例说明:A公司为工程项目提供了为期6个月的履约保函,工程总工期为10个月。保函期满后,A公司未继续履约且工程中断,发包人仍可依据合同主张违约责任,只是无法再向银行或担保公司索赔。
二、履约保函未履约可能带来的后果
-
信用记录受损:企业在行业内或担保公司留下不良履约记录,影响后续出函。
-
招标资格受限: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或大型国企平台上,履约失信可能被列入黑名单,失去后续投标资格。
-
法律诉讼风险:受益人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损失,包括但不限于合同违约金、实际损失等。
-
再出保函难度提升:担保机构会提高审核门槛,甚至拒绝为该企业再次出函。
-
企业声誉受损:行业内形成负面影响,影响商业合作机会。
三、企业应如何防范风险?
✅ 提前规划履约周期:确保履约进度与保函期限匹配,避免到期前仍有大量未完成工作。
✅ 可续保或换函:如履约周期延长,应与担保方沟通续保或重新出具保函。
✅ 定期风险排查:由专人跟进履约节点,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履约障碍。
✅ 如实披露情况:在履约出现问题时,主动与对方沟通说明,寻求妥善解决方案。
四、问答小课堂
问:履约保函期满后,企业是否就没有责任了?
答:保函期满后,担保责任终止,但企业仍需履行合同义务,否则仍会承担违约责任。
问:保函期内没出问题,到期就没风险?
答:未必。如对方认为企业未按合同履约,仍可在保函有效期内提出索赔,企业必须警惕。
五、总结
履约保函的到期并不意味着“责任终结”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,合同履行是第一位的,保函只是辅助担保工具。只有切实履行合同义务,才能真正避免法律与财务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