履约保函是否一定要开?这几种情况你得注意了
不少企业接到中标通知后,第一时间就被问到:“履约保函准备好了没有?”这时就有人开始犯嘀咕:项目合同里到底有没有强制要求?是不是每个项目都得开履约保函?🙄
其实,并不是所有工程或者采购合同都必须开履约保函。有些时候开具只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投标竞争力,有些则是明确列在合同条款中的硬性要求。
那到底什么情况下必须开?哪些情况下可以不必开呢?这里我们结合实际业务场景,帮大家厘清思路。
一、合同中明确约定
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情况。如果甲乙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明确写明“乙方需在X日内提供履约保函”,那就别犹豫了,必须按要求开具。否则,可能直接被认定为违约,甚至被解除合同。
相关长尾词: 合同约定履约保函、履约保函是否强制、合同要求履约担保怎么处理
二、政府项目与招投标要求
在很多政府采购、工程建设类项目中,招标文件里都会规定“中标单位需提交履约保函,金额为合同金额的5%-10%不等”。这种要求一般很难绕开,尤其是财政资金项目,监管更为严格。
如果是这种情况,不交保函基本等于放弃资格。
相关长尾词: 政府采购项目保函、投标中标后是否要履约担保、公共工程履约要求
三、甲方对履约能力存疑时
有些时候,甲方虽未在文件中明确要求,但在合同谈判阶段会提出保函要求,尤其是对一些新成立、信用历史不多的单位。这属于甲方自行把控风险的方式,虽然谈不上强制,但如果你不配合,项目可能也就黄了。
这时企业应灵活处理,适当评估保函费用与项目收益是否成正比,谨慎决策。
四、担保替代押金的情况
有的项目原本要求乙方缴纳履约保证金,但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,于是提出用履约保函来替代现金。这种方式其实更灵活,保函一般不占用资金,只要符合甲方审核标准即可。
这类场景,履约保函虽然不是“必须”,但确实是对企业更友好的一种选择。
五、不适合开保函的情况也存在
当然,也有不少项目合同体量较小、风险较低,或者交易双方合作多年、彼此信任。这种时候,保函反而成了一种负担。
如果你发现合同中没有要求、项目金额又不高,那其实可以主动提出豁免履约担保,节省费用。
小结
履约保函是否一定要开,不能一概而论,而要看合同怎么说、甲方怎么要求、项目的体量和属性。
开与不开之间,其实藏着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力。过于保守可能压缩资金,太过轻率又可能承担不必要的违约责任。
📌 最稳妥的做法,还是在签约前就把担保问题谈清楚。该开的保函别拖延,不该开的也别勉强,做好这一步,能为项目执行扫清不少障碍。